李嘉誠要對零售板塊動刀了! 據外媒報道,和記黃埔正計劃出售旗艦資產百佳連鎖超市業務,作價約10億至20億美元(約77 .8億至156億港元),并已聘任高盛集團和美國銀行美林證券來主持這筆交易。 和記黃埔方面昨日向南都記者證實,其旗下以“百佳”為主要品牌經營的超級市場零售業務正在進行策略性評估,但不保證是項評估會達至任何交易。多年來,和記黃埔依靠零售業務產生的充裕現金流,持續擴張。“百佳擬售”消息引發市場諸多猜測。對此,和黃強調無意從香港撤資,外間傳言毫無根據。 多方猜測擬售百佳 李嘉誠擬售百佳連鎖超市業務的消息令業界大為震驚。 據外媒報道,和黃管理層是在6月拍板出售百佳,現時已著手進行內部盡職審查,預計8月中旬將可以完成工作。被視為長和系“御用經紀”的高盛集團和美銀美林負責這次交易,稍后將把有關資產的資料交予潛在買家研究競投。 和記黃埔給南都發布的正式通告稱,“直至今天,屈臣氏仍然沒有就其評估設定完成日期,也不保證是項評估會達至任何交易。”———沒有直接否認?!這在某種程度上意味是真的? 接近和黃的知情人士稱,出售百佳超市資產,主要是希望改善和黃賬目。 公開財報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和黃普通股股東應占溢利按年跌53%,至261.28億港元。彭博資料還顯示,只有16位分析師在關注和記黃埔。相比其他大公司的分析師平均人數,少了一半。 “當和黃出售的業務超過其收購的業務時,業績表現往往會更好。”分析人士認為,和黃目前的平衡略微偏重于收購。 不過,耀才證券研究部副經理植耀輝則認為,百佳的市場占有率甚大,并為和黃帶來穩定的現金流。即使和黃需要資金發展其他業務,發債也總比出售經營多年的百佳更上算。楚睿商業咨詢CEO黃文杰也對南都記者說,“如果以傳聞中最多20億美元作價來說,出售并不劃算。” 和黃方面提供的資料顯示,百佳是香港食物零售業的翹楚,并在澳門和華南地區占重要的市場地位,店鋪總數345間,2012年收益總額為港幣217億元。 另據Eurom onitor資料,2012年,百佳為香港第二大連鎖超市,市占率達33%。 開店仍在繼續 疑問繼續浮起。 李嘉誠曾說過:“公司有了Profit(利潤),但沒有Cashflow (現金流)時,業務大多會撞板。”而從和黃的業務矩陣來看,雖然零售業務的盈利只占總盈利15%,但屈臣氏零售集團卻是和黃內部現金流的最重要支撐,占和黃業務收益總額的37%。 和記黃埔在發布2012年全年業績時還稱,2013年,屈臣氏集團將繼續擴大零售店鋪基礎,尤其在高增長潛力之地區,包括內地與若干亞洲國家。 以廣州市場為例,來自高力國際的調研報告顯示,今年以來,百佳超市成功完成位于越秀區、黃埔區、番禺區、天河區等多個購物中心的多宗租賃,其中包括租賃名盛廣場約1,900平方米,租賃星薈城約3,800平方米,租賃雅居樂鴻禧優活商業中心約3,000平方米,續租正佳廣場約6,200平方米等。 凡此信息具有沖突互補性。“現在看來,百佳超市的新增門店以2000-6000平方米的中型社區店為主,營業面積較原來的1.3萬平方米‘縮水’一半。”黃文杰分析,或許和黃對百佳進行策略評估的真正用意在于,剝離前途不大的大賣場業務,加碼中型門店和美妝店。 財報顯示,在內地,百佳超級市場業務之收益總額、利潤于2012年均錄得下降。 出售傳聞頻起 “超市經營要么資本為王,要么規模取勝,如果一家超市無法適應這樣的要求或不愿走這兩條路,只能出售。”第一商業網CEO黃華軍如是說。 現在,外資超市放緩在華擴張步伐,已經不是趨勢,而是事實。據不完全統計,在2012年,主要外資零售企業關閉在華門店共26家。 “中型超市的快速崛起大大危及大賣場的生存空間,外資超市的商業模式面臨巨大挑戰,單店盈利能力急劇下降,關店止血自然也在情理之中。”昭邑零售商業咨詢公司總經理劉暉說,中國大賣場的“血洗”時代已經到來,接下來的兼并、整合會更加頻繁。 于是,除了百佳超市,在這個時間點上,家樂福、樂購、樂天瑪特同時被爆出“欲出售中國區業務”。 本文來源:南方都市報《零售市場整合加速李嘉誠“動刀”百佳》7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