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第十屆中國連鎖業會議上,德勤公司公布了此前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79.8%的連鎖零售業從業人員認為,全球金融危機對零售業將產生一定影響。同日,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則表示,現在需要關注的不是“冬天”有沒有到來的問題,而是這個“冬天”到底有多寒冷,嚴峻的形勢多久會過去。
2008年下半年,國際經濟環境低迷的氛圍,蔓延至國內零售業。人們對未來收入的悲觀預期,開始影響其購買行為。國內零售業銷售額雖然在上漲,但三季度增幅明顯回落。多數企業試圖通過提價“逃離”困境,但也承認這并非最佳解決方案。節約成本、放緩擴張速度成為連鎖零售企業“過冬”常見策略。
同時,經歷了十多年高速發展的中國連鎖零售企業,也被自身詬病所累。此前,企業全面擴張時期,不斷開張的新店刺激銷售額上漲,但在經濟走勢下行過程中,原本隱藏的問題被暴露無遺。
困局一金融危機的消極影響尚未完全顯現
零售業上市公司第三季度單季相比上半年的增速,大多數公司的收入、凈利潤增長都出現放緩。而且,增速趨緩的趨勢在四季度仍將延續。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目前,金融危機的影響還在不斷深化,它對商業的影響具有滯后性,零售業的困境還未完全顯現,這一切不容樂觀。”姜增偉認為,悲觀的消費預期也阻礙了內需擴大,“消費是最能反應社會情緒的,三鹿等食品安全事件影響了很多人的消費觀念。”消費作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在出口、投資情況低于預期時,被寄希望于帶動經濟增長。
“在非常時期,要用特殊的政策幫助經濟度過難關。”姜增偉透露,商務部正在制定政策,利用財政、金融、稅收手段支持擴大消費,并讓經營企業有足夠的流轉資金。
困局二流通環節產品損耗巨大
國內農副產品冗長的供應鏈,使得流通環節成本占比大,且浪費嚴重。數據顯示,單價1元的蔬菜,農民拿到手的收入通常只有0.1元,有時甚至是幾分錢。而在國外,這一數字是0.25-0.3元。在美國,農副產品流通損耗只占5%,而國內通常會損耗20%-25%。
姜增偉建議建立農村連鎖經營網絡體系,農民和超市形成直接的供銷關系,既讓農民不必擔心銷量,也能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農藥殘留一直是國內農產品的一大問題,但國外的農作物并非不用農藥,而是零售商能夠監督供應基地,施藥后5-7天再采摘上市。在國內,這一環節是缺失的。”姜增偉說道。
困局三社區商業嚴重滯后
統計數字顯示,國外社區消費通常占總消費的60%已上,但在國內這一數字不足30%。“零售企業都愿意做大——經營大賣場、奢侈品,但社區商業配套相對滯后,增長緩慢。”姜增偉表示。
目前,國內有6600萬名老人整日生活在社區,5億人長期居住在社區,這樣一個巨大的市場,供應卻遠遠滯后于需求。布局不均的零售業模式,也直接影響了內需的擴大。
困局四人才流失嚴重
“現在最大的困難絕不僅僅是資金,還有人力資源的匱乏。”百盛全球餐飲集團中國事業部總裁蘇敬軾表示。目前,百勝集團在中國擁有2500多家肯德基和400多家必勝客。
連鎖零售企業高強度的工作下,人才流失嚴重。據介紹,僅百勝集團,每年就需要3萬名新店員和500多名餐廳經理。但這一龐大的人力資源需求,很難通過外部招聘完全解決。“最好的人才是培養出來的。”蘇敬軾說道。而培養后人才的再流失,則使企業遭受更大的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