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區域市場觀察,長三角地區無疑是整個中國實體書店集中度最高的區域,其中上海為2379家,杭州為1898家,蘇州為1221家,而再加上南通、寧波和南京,合計書店數量超過8000家。 8月25日,2018年亞洲書店論壇在成都舉行。論壇上,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百道新出版研究院發布了2017年的全國城市書店數量排行榜。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注意到,以絕對量而言,北京市以6719家書店的數量高居全國首位,成都次之,以3463家的數量居全國第二;而重慶、廣州、上海分別以2473家、2441家和2379家,列三至五位。 在榜單前十位中,大連和南通為僅有的兩座GDP未突破千億的城市。在經濟總量并不十分突出的情況下,兩座城市的書店絕對量排名全國前列,顯示了兩地在文化消費領域的偏好性。 同時,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認為,就一座城市而言,需要將一系列變量數據納入其中綜合分析,才能真正判斷出其圖書文化消費的情況。 綜合而言,北京、成都無論是書店絕對數量、每萬人擁有書店數量、公立圖書館人均擁有圖書量三項指標,均排名全國前列;而大連和南通則成為了二線城市發展實體書店的樣本城市。
北京有6719家書店 對于讀書人而言,書房是家,而書店則是整個世界。一座城市書店的數量,代表著城市的文化繁榮度,也讓一座城市更有“溫度”。 根據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百道新出版研究院發布了2017年的全國城市書店數量排行榜,北京市以6719家的絕對優勢,成為全國的“書店第一城”,表明了北京在文化領域的強大實力。 而這6719家書店,除國營書店、大型連鎖書店外,更多的是中小型獨立書店。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認為,在網絡閱讀、互聯網消費興盛的當下,6719家書店存在本身,就代表著北京的文化繁榮度。 自古以來被無數詩人贊美過的成都,書店數量排名全國第二,顯示了其文化基因的延續性。這座偏愛美食,喜歡消費的西南經濟重鎮,大大小小的3000余家書店,讓這座城市既可“于吃喝間忘憂”,亦可在市井的生活氣息中尋到一縷書香。 而以區域市場觀察,長三角地區無疑是整個中國實體書店集中度最高的區域,其中上海為2379家,杭州為1898家,蘇州為1221家,而再加上南通、寧波和南京,合計書店數量超過8000家。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注意到,排名榜單前十的城市,其大多數存在的共同點是GDP突破萬億,人口突破千萬,這表明了文化消費與城市經濟之間的關聯性。即只有在經濟發達,且保障性生活消費已經獲得滿足的前提下,作為消費升級類型存在的書店,才會得到更多居民的青睞。 大連和南通市則是其中“例外”。在前十個城市中GDP和人口都最低,為非省會城市。以南通市為例,作為江蘇省南部的地級市,其書店絕對量是江蘇省省會南京市的4.43倍。南通市不僅在2017年開設了首家24小時營業的書店,同時數座書店因不同的文化特色,成為了當地的新“網紅”地標。 這表明了當地文化市場的繁榮度。《南通市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年末全市共有文化市場經營單位3803家。全市擁有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47個,其中國家級2個,省級5個。 2014年以來,南通市的文化經營單位一直呈現增長態勢,并以2016年為增幅最大年份,從2016年末的1437家上漲至2017年末的3803家。 重慶、南京書店發展空間大 書店的絕對量并不能真實反映一座城市的讀書指數,這是因為每座城市的人口、人均收入均不相同,若獨立于這些指標去分析,并不客觀。 因此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將2017年各城市的常住人口納入衡量范圍,去比較各個城市每萬人的書店擁有量,以及公立圖書館的人均圖書擁有量,最終的結果與書店的絕對量排名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性。 結果顯示,除北京和成都在每萬人擁有書店數量與人均圖書擁有量上,繼續排名全國前列,其數據分別是3.01家、2.95冊和2.16家和1.2冊。這從總體上說明了北京和成都在書店以及文化消費市場的較高繁榮度。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注意到,在近期落幕的以“成都最美書店”為名的“興隆湖書店建筑創意設計競賽”結果公布,共收獲了486人報名、249份概念方案,表明了成都在書店創意設計領域的超高人氣。 書店絕對數量上并不領先的深圳市,由于公立圖書館的較大藏書規模,以人均3.24冊的擁有量排名這一單項指標的全國第一。 在每萬人擁有書店數量方面,杭州、大連和南通均超過了2家,不僅說明了本地區的書店與居民生活匹配度較高,也代表著三地的文化消費繁榮度。 重慶每萬人所擁有的書店數量僅0.80家,人均圖書擁有量僅0.53冊,這與重慶逾3000萬的龐大常住人口數量有關,這也說明了重慶有較大的實體書店擴張空間。 在榜單前16座城市中,除成都和重慶外,其余城市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均突破三萬元。但人均可支配收入高達48104元的南京,在書店絕對量和每萬人書店擁有量上均排名靠后,也有很大擴張空間。
政策推動書店復合式發展 在2018年亞洲書店論壇上,眾多業內人士也對近幾年書店業的演變作出了分析。其中一個重要觀點是,書店的規模,已經從過去“大而全”演變為“小而專”,同時“精而美”正成為書店3.0版的主要設計理念。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注意到,從政策面看,近兩年來不少地區出臺的涉及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中,均明確了支持書店的復合式發展路徑。 如2017年西安市出臺《西安市建設“書香之城”實施方案》中明確,今后五年要“打造12座以上24小時書店”、“打造100座書香西安閱讀吧”、“打造100座書香西安小書屋”、“創建100個書香社區”以及“建設100座公共數字閱讀機”。 而《北京市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稱,從2018年開始,北京實體書店扶持資金每年將增至5000萬元,每年扶持書店150家。意見明確,到2020年北京將建立起布局合理、層次分明、特色濃郁、多業融合、遍布京城的實體書店發展新格局。 根據意見,北京市將大力推動實體書店轉型升級,推動書店從單純出版物銷售商向兼具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角色轉變。例如,鼓勵發展24小時書店,探索錯時經營模式;支持實體書店與影視娛樂、文化旅游等相關行業融合發展,打造多元經營的文化休閑空間。 上海市出臺的相關意見則進一步鼓勵了“創新發展實體書店經營模式”,具體而言,積極培育壯大市場主體,鼓勵新華書店等國有實體書店升級改造,探索多元經營模式,實現與影院、餐飲、文化創意等休閑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建設成為集閱讀學習、展示交流、聚會休閑、創意生活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體驗消費中心,同時上海市也支持開辦24小時書店。 21世紀經濟研究院分析師認為,這表明,未來的書店不僅是圖書消費,還將承擔更多的功能,如“以前去咖啡館看書,現在是到書店喝咖啡”。同時,書店因設計精美,同時增加了創意產品銷售、餐飲、集會等復合式新功能,不僅將成為越來越多的購物中心吸引人流的“主力店”,也將是未來一座城市文化繁榮度的最關鍵指標之一。
|
|
原標題:中國城市書店數量榜:成都僅次北京 大連領跑二線城市 /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