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段時間以來,關于新開業的地下商業新聞不斷。地下商業作為眾多商業形式的一個分支,其填補商圈業態空白、城市地下空間的利用者的角色一直在衡量一個城市商業發達程度時占據著重要地位。地下商業在中國的發展已有三十余年的歷史,隨著各地商圈的變化與發展也在不斷進化。從表面觀察,近年新開業的地下商業在形象上有了較大提升,其背后則有著人們消費習慣與需求的變化的深層邏輯。 地下商業發展變化趨勢 80年代之前的人防工程為日后的軌交商業打下了空間基礎。80年代至新千年開始的二十年中,地鐵還未大力興起,軌交商業直至城市地下鐵系統較為發達的近二十年才開始規模發展。 然而,由于地下空間條件的制約、開發的高成本等障礙,造成國內軌交商業的形象老化、業態單一、缺乏整體規劃設計等問題。 目前,不僅這些問題推動著地下商業的升級,網絡購物發達、消費者尋求消費便利、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發達等因素均促使消費者傾向便利性更強的地下商業,而不是一些可達性相對較弱的大型購物中心。 此外,地下商業在一線城市依托于軌道交通、在二三線城市主要依靠繁華商圈的地下通道的現狀,使得地下商業對如何在業態多元的城市中進行差異化定位的思考變得尤為重要。 基于以上變化趨勢,近年來的新興地下商業改變了以往以零售為主體的單一業態,且賦予了它們更高的可逛性與更好的外在形象,以打造消費體驗為根本,整體提升地下商業的實際用途與價值。 提升地下商業價值的關鍵 根據前文提出的國內地下商業面臨的困境,現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進行破局。地下商業的核心與地上商業沒有本質的不同,重要的是結合它獨特的物理空間,理解它的場景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 1. 角色的豐富能引發地下商業的場景多樣性 新鮮的商業內容可以成為形象老化的地下商業的豐盈支撐,業態并非一定局限在零售。目前的趨勢顯示,地下商業的餐飲比例正持續增加,已到達40%,它與其他對硬件設施要求較高的業態如影院一起,顯現出愈發重要的地位。 2. 求同存異,一致的定位邏輯與對照鮮明的核心內容 公共交通樞紐的所在有著普遍的地上商業,結合地上商業的定位,周邊環境的考量,地下商業與地上商業的呼應是重新定位的重要方面,包括合理利用周邊設施與資源,進行商業配套等。低下地上商業形成差異化定位,帶來的商業互補也是地下商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證。 3. 引發興趣的節點與節奏 與地上商業類似的是,動線設計不合理帶來的商業冷區是值得注意的問題。對照地上商業,采用差異化風格設計、主力店位置分配、商業區景觀設置等方式改善地下空間缺少環形動線帶來的缺陷,提升可逛性。 4. 逆向思維改造形象,“反人性”的沉悶空間也能開闊通透 在地下封閉的空間中打造商業本是違反人類視覺偏好的,因其硬件條件的天然約束很容易讓人產生壓抑感受,所以地下商業首先要解決空間對人的健康影響。地下商業的視覺感受改造可以從多方面進行,根據具體物理空間特性選擇不同解決方案。 地下商業地上化 從與其他地面建筑物的連接之處入手,設置多處入口,順利導入人流,美化景觀的同時提升通風采光功能;透明采光天幕,寬闊的主通道,增加可視范圍,提高商業展示效果。 空間主題塑造 將建筑特色與人文體驗相融合,保存歷史細節,重現當地特色文化,使消費者個人情感與商業空間形成共鳴。歷史建筑的留存融合場景布置使空間主題具有一致性,形成統一整體。 我們討論地下商業,往往把它歸結于一門生意,但它卻是我們抹不掉、去不得的人性印記。地下空間相比地上建筑,更有它的不可再造特性,地上建筑可以拆除或重建,而地下空間作為城市基石,建成后則難以重復修建,是城市難以消除的印記與空間符號表達。城市不僅有廣度,還可以擁有深度,地下商業補充的是業態,也是城市提供的豐富人們生活方式的獨特場景。 |
|
原標題: /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