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導讀 訂單暴漲背后,生鮮電商真的迎來機會了么?
營收翻倍同時,生鮮電商面臨怎樣產業挑戰?
長遠來看生鮮,產業創新需要翻過兩座大山。
當很多行業受疫情影響無法復工、壓力巨大時。各大生鮮電商卻頻傳爆單、配送員不夠用等新聞。行業內幾家頭部生鮮企業,現在都有著類似的訂單暴漲情況。
叮咚買菜CEO梁昌霖告訴記者,叮咚買菜日訂單量增長3-4倍增長,客單價增長70%。
每日優鮮CFO王珺透露,每日優鮮的交易額實現3-4倍的增長,客單價由之前的85-90元,攀升到120-125元。配送時效則由之前的1小時達,調整為90%的訂單2小時送達,100%訂單當天送達。
美團買菜數據顯示,美團買菜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漢四地的銷售量均有明顯上漲,其中,北京地區的日銷售量最高為節前的2-3倍。
當生鮮電商在營收、單量實現雙增長時,很多人認為生鮮電商或許重新“活”過來了。畢竟在2019年底,頻繁倒閉的生鮮電商還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疫情之下激增的用戶和訂單,真的會救活生鮮電商嗎?
單量暴漲,但并不賺錢
對于各家生鮮電商平臺來說,突然激增的用戶需求確實是“幸福來得太突然”,年前還被負面纏身的生鮮電商行業,突然被推到了聚光燈下,成為備受用戶青睞的購物渠道。
不過,雖然營收、單量都在急速增長,但對于生鮮電商來說,成本也在大幅增加。
例如需要大量運力的生鮮前置倉,成本的上漲就很突出。叮咚買菜CEO梁昌霖坦言,除了倉儲等固定成本沒有上漲外,叮咚買菜的采購、物流、人員等成本確實都在上漲。即便如此,叮咚買菜的第一要務還是保供應、保價格。
“我們是這么看待這件事的,在這個關鍵時刻,企業要有擔當和責任意識,作為保民生企業,這個時候平抑物價就很重要!绷翰卣f道,“叮咚買菜在1月22號確定疫情很嚴重的時候,內部緊急戰略會就確定:接下來叮咚買菜不再考核毛利率,也不再考核盈利情況。在這個關鍵時間點,我們要做出自己的貢獻!
據梁昌霖透露,因為營收上漲,叮咚買菜客單價增長70%,目前上海開業較早的前置倉,能達到盈虧平衡點。“履單成本確實在增加,所以還是在一個平衡點上!
在成本上漲的情況下依然保價格的不止叮咚買菜,例如專注菜市場賦能的生鮮電商平臺菜老包,雖然一直默默無聞,但也在穩步拓展。疫情期間突然增加的用戶需求,讓菜老包這樣專注菜市場賦能的平臺,也實現了銷量較去年同期增長600%。
但菜老包創始人何建庭介紹:不管成本如何增加,菜老包的底線是不隨意漲價、保民生。對于疫情期間因經營菜老包線上訂單虧損的門店商家,平臺還會給予撥款補貼。
事實上,面臨成本上漲的不止生鮮電商,傳統超市也面臨相同的壓力。物美超市相關負責人就告訴《零售老板內參》,疫情期間企業的多項成本都在增加,光門店每天的消毒、人員防護成本,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但作為疫情期間保供應的企業,物美要保證疫情期間生鮮價格的平穩,賺錢并不是首要考慮的問題。
“現在能開門營業的零售企業,可以說都是英雄。”上述負責人如是說道。
對于這些生鮮電商來說,當前保供應、保民生已經成為他們的一種使命。雖然訂單暴漲,但顯然賺錢并非易事。
換個角度來說,越是這種時候,稍有起色的生鮮電商越是不會隨意漲價,畢竟這是生鮮電商可遇而不可求的爭取用戶好感的機會。如果用保供應、保價格贏得用戶信賴,即便現在虧損一些,長遠來看還是利于生鮮電商發展的。
因此,雖然生鮮電商單量增長迅猛,但確實賺錢的生鮮電商寥寥無幾。反而是保供應、贏得用戶重新關注和青睞,是生鮮電商平臺們當前最為關注的事情。
此時共同應對當前疫情,鍛煉隊伍抵抗突發外力的應變力,提升平臺作業能力和效率,反而是當務之急。財務模型的磨合,不再各家生鮮平臺當前的業務關注范圍。
疫情是機會,也是大考
即便虧損,但不得不說,這次疫情還是給生鮮電商帶來一定變化的可能性。
事實上,生鮮電商要想成功,本質上需要用戶手機下單的消費習慣轉移。即從只習慣在菜市場(依然是當前最強生鮮購買渠道)購買生鮮品,轉變為真正接受線上購買生鮮的習慣。而這種轉移,其實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
只不過疫情會加速這種轉移——用戶被迫使用手機下單的生鮮平臺,這個過程會讓很多此前沒有接觸過生鮮電商的用戶,尤其是中老年用戶,感知到這種購物渠道的優勢,從而加速生鮮電商的普及。
但是,這次疫情可以成為生鮮電商發展的充分條件,卻不是當前各大生鮮電商平臺走向成功的必要條件。相反,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這次疫情對生鮮電商的發展其實有很大挑戰。
在這個方面,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的看法,不謀而合。
梁昌霖認為,這次疫情一定會過去。疫情過后決定一個生鮮電商平臺的生死,其實就是看它在疫情期間是否能鍛煉出自己的供應鏈能力,如果鍛煉不出來,反而會變得更弱。
“買菜最終不是一個流量生意,而是一個供應鏈生意,所以大家最后比拼的還是供應鏈能力!绷翰卣f道。
王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這次疫情本質上是對生鮮到家供給側能力的挑戰。供給能力越強,這個時候就會滿足增加的用戶需求,從而抓住商業機會;如果如果供給側能力不足,終究會無法承受這個生意。
因此,現在的生鮮電商,雖然表面看起來熱鬧,但其實內部也暗藏分化的可能。各家現在比拼的就是快速組織貨源的能力、快速提升運力等供應鏈層面的能力。而這種“內功”并非所有生鮮電商企業都具備,隨著疫情的結束,勢必會出現強者恒強,弱者加速淘汰的局面。
在梁昌霖看來,與其說這次疫情救活了生鮮電商,不如說疫情會成為一個分水嶺,會讓供應鏈能力更強的生鮮電商優勢更加明顯。
疫情是機會,更是大考。
成本模型依然待解
拋開激增的訂單量不說,不管是疫情前,還是疫情下的生鮮電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絕大多數平臺的財務成本模型尚未跑通。
而驗證一個商業模式的成立與否,關鍵指標就在于單筆訂單是否實現正毛利。以盒馬為例,目前成熟門店已經實現單筆訂單的正毛利,只是因為門店還有各項經營成本要攤銷,使得盒馬還處在整體性戰略虧損(如同上市前的京東)。
因為單筆訂單的正毛利,實現整體盈利,一來是整體還在高速擴張,二來整體盈利只是時間問題。這種階段的企業,往往是投資人最看好的階段。
反觀其他的創業型生鮮電商平臺,尤其是備受關注的前置倉模式,絕大多數仍面臨成本居高不下的難題。如何跑通成本模型,依然是這些生鮮電商接下來要面臨的重點難題。
今年1月,叮咚買菜接受媒體采訪時,曾透露過一組核心經營數據:經營一年以上、日均單量在1000單左右的前置倉,平均客單價達到65元,每筆訂單的毛利率達到32.1%,刨去各項履單成本(包括大倉及干線運輸費用、前置倉成本、營銷費用),每單的營業利潤超過3%。
也就是說,在這種成本模型下,叮咚買菜的單筆訂單是實現了正毛利的。但這種結果也有前提,即需要前置倉的日均單量達到1000單,平均客單價65元。
作為前置倉模式的代表企業,叮咚買菜究竟能否跑通商業模式,并最終實現盈利,目前看來還需要時間給出答案。
總之,疫情期間激增的消費者需求,并不能真正救活生鮮電商,相反,激增的用戶需求對生鮮電商的供應鏈能力有了更高要求。而長遠來看,絕大多數生鮮電商平臺依然要面臨成本模型的考驗,能否翻過這兩重大山,才是真正決定生鮮電商成功與否的核心標準。
|